
退伍不褪色,转岗不失志。从激情似火的警营来到十堰市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局,再到成为市财政局精准扶贫一线的干部,现年46岁的陶斯臣激情不减、本色犹存。
2015年9月,陶斯臣被选派到竹山县深河乡茅坝村任村第一书记。这时,他的孩子尚不足两个月。一晃四年过去,由于长年扎根村上,他辜负了年幼的孩子、含辛茹苦的妻子,还有身患重病的父母,却见证了一个大山之中的小村庄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一步步摆脱贫穷落后,走上致富的道路。
■文、图/记者 祝梦 通讯员 柯研
发挥优势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路人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这是陶斯臣驻村第一天立下的座右铭。
扶贫工作要做好,首先要让村民们真正了解扶贫政策。在4年的扶贫工作中,陶斯臣借助财政优势,大力宣传惠农政策,把扶贫政策植入民心,把财政资源用于农户,把帮扶措施落实到人。
为了让村民充分了解扶贫政策,他带领扶贫工作队员深入田间地头,利用村民午饭和晚上休息时间,挨家挨户登门宣传政策。几年来,他跑遍了茅坝村的沟沟坎坎、每家每户,不仅很好地宣传了扶贫政策,还和村民们变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好友。
有时候村民们问:“陶书记,你们天天这么跑,不累吗?”要搞好脱贫攻坚工作,哪有那么容易,其中的艰辛和劳累,常人难以想象,但陶斯臣觉得:“只要群众对扶贫政策了解了,致富的信心坚定了,脱贫的干劲儿足了,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理清思路做脱贫致富的明白人
陶斯臣刚到茅坝村,看到村子的落后、村民生活的贫苦,感到揪心和痛心。怎么样才算精准扶贫?真正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才是真扶贫。为切实解决广大贫困户住房难、发展产业难、选准产业更难的难题,他实施了茅坝村群众工作联抓、公益事业联做、群体活动联手、村务环境联治的“四联”扶贫作法。
茅坝村学生上学难,他四处筹资,帮扶建起新的教学点;幼龄儿童学习用品缺乏,他第一时间联系单位工会、竹山县有关部门购置书包、词典等学习用品400余件,送到110多名贫困户孩子和留守儿童手中。陶斯臣说,他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要让孩子们在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要把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化作对世界的希望;要把孩子们幼小心灵里的惶恐,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苦再难,也要把扶贫期间的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沃土,让希望发芽。”
在产业发展上,他坚持精种式、善养式、技能式、购销式、运输式和务工式脱贫模式相结合,使驻点村的养殖业和种植业有了质和量的发展变化。另外,他还从根本入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村务、财务、民主管理、群众监督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村民们有疑问敢咨询、有问题敢反映,给老百姓算好明白账。
率先垂范 做脱贫攻坚的带头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做到让扶贫工作队员和村上干部群众信服,就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驻村第一书记到现在兼任扶贫工作队长,4年多来,陶斯臣以村为家,把驻村的百姓当作亲人,帮他们找原因、找路子、定方案,走访入户为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为贫困村规划村级脱贫方案;带领村民种茶叶、办茶厂、兴商贸,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把驻点村发展成为村级光伏示范点。
陶斯臣把贫困户的致富“短板”按照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症下药,改变扶贫“大水漫灌点”,增大扶贫“滴灌面”;培养产业扶贫示范点,扩大覆盖面;以老、幼龄茶园为支撑点,新增茶叶种植面,以点带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他把扶智作为百姓脱贫的突破口。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把智力扶持和技术培训作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点方式。几年来,先后5次邀请十堰市神农蜂语公司的养蜂专家、技术人员到茅坝村指导养蜂技术;聘请香菇种植技术员先后6次到茅坝村现场培训;经常邀请畜牧技术员到养殖户家中巡症、救治家畜。通过多种技术培训,变“输血”为“造血,极大地增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陶斯臣也成为村民们信赖的贴心人。
竭尽全力做脱贫攻坚的实干人
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几年来,陶斯臣深知,发展产业才是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好方法。2016年9月,为了支持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产业,他多方协调为贫困户争取到了免费的蜂种。由于蜜蜂白天采蜜,晚上回蜂箱,因此必须连夜运送。当晚把蜂种装车后,他连夜出发,争取第二天一早把蜂种送到10余户农户家中。“陶书记,你辛苦啦!”陶斯臣连夜奔波,身心俱疲,但是听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话语,看到村民们热切期盼的眼神,他下定决心:“脱贫攻坚,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为了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陶斯臣多次与县、乡协调,开挖整地;回单位汇报,筹集资金;单位、县、乡来回奔波,寻求医疗设备捐助。陶斯臣说:“当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崭新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起来,百姓们有个头痛脑热都能在村卫生室就近治疗了,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2016年至今,在陶斯臣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茅坝村流转茶园1050亩,完成易地搬迁和维修加固183户,帮助创办个体养殖合作社5个,种养植(殖)奖扶222户,道路硬化10余公里,帮建村级小学2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个、水井(水窑)7个。
一个个数据反映了陶斯臣驻村几年来取得的扶贫成果,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长期默默支持他的家人。陶斯臣的父母住在农村,去年10月,他母亲突发心梗。父亲为了不让他工作分心,早晨7点自己用板车把老伴送到镇医院。当陶斯臣知道时,母亲已在重症监护室躺了3天3夜。“为了茅坝村这个大家庭,我辜负了小家,内心十分愧疚。但是只要看到茅坝村的村民全部脱贫致富,我无怨无悔。”陶斯臣表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会继续秉承“能做事、做好事、做成事”的诺言,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