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日报》
“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的基本主张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工人增加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这是一份红色传单,珍藏于十堰市郧西县档案馆。传单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时间为1934年12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即红二十五军。1934年至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郧西边战斗、边宣传、边壮大,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创建的唯一一块根据地。
长征途中创建根据地
6月11日,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一幢老屋静静屹立在村口,黑瓦黄墙,蓝色的门牌号上写着“虎坪村六组27号”。“这里原先叫张家大院,是鄂渝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驻地。后来院子拆了,只剩堂屋。”郧西县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李仁喜介绍,1935年2月19日在这个院子里召开的会议,提出“建立大块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红二十五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重新组建的,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西征。
1934年冬,红二十五军挥师郧西,开辟镇安、山阳、旬阳、郧西四县边区。次年1月,红二十五军粉碎国民党军11个团的围剿,2月,于郧西一天门、丁家坪等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在鄂西北地区站稳脚跟。
1935年5月,红二十五军再次粉碎敌人围剿,全军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2000多人,同时成立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13个区、46个乡、400余村政权,人口近50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善于发动群众
郧西县档案馆馆长孟帆介绍,传单主人是关防乡二天门村民李玉才,1934年底参加红二十五军。1935年5月,李玉才回家探亲,带回一张红皮纸油印的《什么是红军》传单。妻子刘玉英不识字,但知道这是红军发的传单,决心保存下去。为逃避地方反动武装的搜查,刘玉英将传单包了又包,小心翼翼藏在墙缝隐秘处。1981年9月,郧西县委党史办人员收集资料,刘玉英将这份珍藏了46年的传单上交。
85岁的魏富堂家住丁家坪村,当时是红二十五军75师223团政治部所在地,他说:“红军战士个个会打仗,还特别善于做群众工作。村里80户人家,有78人参加红军。”
“中央红军之向导”
1935年7月,中央交通员石健民带来中共中央数月前发出的几份文件,以及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北上的可靠消息。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主力从陕西省长安县沣峪口出发,西进甘肃,转而北进。9月16日,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同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至此,红二十五军率先完成长征。11月6日,中央红军同红十五军团会师,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
红二十五军在4支长征队伍中先期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准备了可靠的落脚地点,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长征的红军队伍中,这支队伍人数最少,但走出了徐海东、刘华清、韩先楚、刘震等97名共和国将军,其中湖北籍41名。
1937年,毛泽东对《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说:“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成为中央红军之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