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 王官勇
在鄂西北山区,武当山旁,汉水之滨,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城市——十堰。50年前,二汽建在这里,因此,这里被称为“汽车城”。
她就是我的家园,我的城。
我生在十堰,20多年前从部队转业后,又工作在这里,与她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作为家园建设的一分子、作为家乡巨变的见证者,她的过去与现在、旧貌与新颜,常常让我浮想联翩。她的变化翻天覆地,是十堰人,更是我们退休干部绕不开的话题。
从封闭阻塞到四通八达
十堰地处秦巴深处,交通不便,过去人们出行,主要靠两只脚翻山越岭,趟河渡水。大山阻隔了他们走出大山、勇闯世界的步伐,挡住了他们改革发展、谋求幸福的大道。
我记忆中,有这样几件印象深刻的事。
我11岁的那年初夏,一大早,我跟大姐到十堰黄龙走亲戚,顺便见识一下刚开始建设的二汽。搭轮渡过江后,我们爬上一辆到十堰的货车。上车的人太多,司机开始逐一清点。在清点一名没有车票的农妇时,她的棉布袋子突然掉下车,袋子里的四五十斤麦子撒了一地。农妇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她急忙爬下车,火急火燎地揽拾麦子,我同情地看着她,却又无可奈何。
1995年冬,我乘客车到竹溪出差,因任务急,买的是站票。车子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翻山越岭,极度颠簸,我东倒西歪,有时不注意还会跌倒在地。到达竹溪县城已是下午六点,全程走了七八个小时。之后,腰疼了十几天。
许多土生土长的十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的境况甚至比这还难堪。
改革开放40年,也是十堰交通巨变的40年,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可谓日新月异。“三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郧西—鲍峡—巫溪高速和十淅高速正在修建中。
水域交通发展迅速: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航道为四级航道,下游为三级航道,堵河黄龙库区的五级主航道基本形成。市域内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等多种形式对接。武当山国际旅游港、太极湖旅游港、黄龙港、郧西港、竹山港等8处水利枢纽基本建成。
乡村道路全面铺展,村村通基本实现。境内5条高速通车总里程522公里,县市区全部通达高速公路。到最远的竹溪,不用再坐车七八个小时,只需二三个小时的车程。
十堰步入动车高铁时代,赴汉始发动车4趟。
2015年,武当山机场顺利通航,目前已开通14条航行,通达18个城市。区域性立体交通网让十堰人可以享受到说走就走、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的便捷出行。
十堰不再是重山阻隔的封闭偏远之域,真正成了中国版图的中心。
这就是我的家园,我的城!
从传统发展到生态立市
十堰国土面积占全省的八分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水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我市是全国核心生态屏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地位突出,生态建设不容有失,坚决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
始终把保护生态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山林保护责任制、乱砍滥伐处罚制、山林防火追究制,坚持封山育林、间伐再植、挂牌保护等制度,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古树名木得到很好的保护。据统计,全市共有古树名木近5000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超过三分之一。
把修复生态作为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绿满十堰”工程,每年近200万人参加植树造林行动。到“十二五”末,全市林地面积2896万亩,森林面积1948万亩,森林覆盖率64.72%;每年人工造林面积持续保持在30万亩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把绿色发展、生态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切实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抓好汉江环库公路绿色环保生态建设,将公路与旅游景观相互融合;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全面去污染企业、污染网箱养鱼,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了确保一库清水,先后关停并转小企业329家,拒批160个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迁建125家企业。同时,2012年启动“五河治理”,河流水质大幅提升;建污水收集和清洁分流管道网1000多公里,建成生态跌水坝 16座,建设生态河道 130公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我市水质连续30年稳定在ⅱ类水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以“叠翠武当、林拥水都、绿满车城”为城市形象定位,坚持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着力打造城美、镇绿、路荫、山清、水秀的大美十堰。目前,全市有公园、游园100多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超过50%,主要道路绿化率100%。我市每年空气优良天数在320天以上,多项指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把绿色发展、生态建设融入全域旅游工作,逐步建成多层次、多色彩、多树种混合的生态景观廊道,同时在主城区周围及近郊建成南部山区旅游休闲景观带,西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北郊子胥湖、月亮湖、解放军青年林、汉江绿谷,东部车城公园、飞机场森林绿色公园等景区景观,与武当山旅游景区相得益彰。市民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城,都有赏心悦目的好去处,无论到哪个县市区都有好看好玩的。
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推广“承包造林、流转造林、补贴造林”新模式,不断提高林业基地质量。全市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四百万”特色产业基地553万亩,农产品加工园区8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各类涉林企业3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9家。
如今,群山叠翠、繁茂浓荫;河水清清,晴空朗朗;绿拥城镇,花扮乡村……十堰宛若一颗美丽璀璨的玛瑙,镶在中国的版图之上。
这就是我的家园,我的城。
从面对危机到构建区域中心
2002年,东风公司总部迁址武汉,“废都论”一时不绝于耳。据统计,2001年,十堰市与东风公司配套的地方工业200多家,汽车工业占就业人数、城区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的80%。东风总部迁离,十堰如何应对?
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必须以实招实干实绩,提振全市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信心。东风公司总部虽然迁移,但合资公司主要产业仍在十堰,商用车生产基地仍在十堰,必须搞好服务、争取支持,继续壮大汽车主导产业,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
经过奋力苦干,我市不断争取到新的汽车项目落地,主导产业不仅没倒,而且得到进一步发展。2006年12月,东风公司客车项目落户十堰;2011年11月,悬架弹簧新工厂奠基,随后东风3万辆专汽项目落户十堰,东风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建成。仅“十五”期间,东风公司合资公司在十堰投资40亿以上,是“九五”投资的3倍多。特别是2015年1月,东风商用车合资公司在十堰挂牌,东风公司与沃尔沃集团合资新组建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在十堰运营,其四大工艺板块和发动机工厂为十堰汽车主导产业提升到了新高度、新水平,标志着“东风”品牌商用车事业踏入国际化征程。
东风公司的投资带动其它汽车产业项目落户十堰,东风渝安10万辆汽车项目,以及三环专汽3万辆整车、东风特汽5000辆客车、世纪中远 5000辆轻型车等扩能改造项目相继开工。2017年,东风易捷特配新能源乘用车、双星东风轮胎4.0新工厂等一批项目签约。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使十堰的汽车产业迈上新台阶。
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十堰。十堰每年组织赴京、沪、广、深的产品展销活动,并邀请对口协作的北京党政机关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工作者到十堰参观、指导,长期在央视等国家媒体上宣传十堰。2012年,借武当大兴600年构建国际旅游目的地之机,大力宣传和推介十堰。截止到“十二五”末,武当山旅游接待达665万人次。2017年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等重大活动,提升十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内外影响力。“十堰,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广告词逐步被全国人民知晓。尤其是十堰市积极参与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展示了奉献坚韧、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十堰风采,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魅力城市”。
借助外力,抢抓机遇谋求发展。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牢抓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秦巴片区扶贫连片开发、老工业区开发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机遇,获得政策扶持。被纳入秦巴山区扶贫范围后,得到国家电商扶贫、生态扶贫、搬迁扶贫等12项工程支持;被确定为科技扶贫开发核心示范区后,争取国家扶持资金40多亿元,实施项目150多个。
主动作为,积极构建区域中心。2012年,十堰被授予“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旗。此后,十堰发奋图强,坚定实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城两带”和“一核多支点”战略。2013年,全市gdp过1000亿大关,意味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确定。2014年底,郧县改为郧阳区,城市版图增至5056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35万,十堰真正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
坚持创建,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素质。十堰市2003—2005年度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6年被评为“中国生活质量百强城市”,还先后获得“中国投资环境百强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治优秀城市”、“全国宜居城市”、“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百强城市”、“全国百强旅游城市”等称号。目前,我市正在全面开展“创文”,随着活动的深入,市民的文明素质将得到极大提升。
强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十堰的区域性中心城梦想已经越来越接近,十堰市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我的家园,我的城。
我爱我的家园,我爱我的城——十堰。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