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数字报首页 > 2013年09月30  星期 > 20版-专题 > 正文
 [字号   ]   
辉煌腾飞的四十年
——写在十堰一中校庆四十周年之际
熊良銋与一中加拿大籍教师jenkins合影。

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这对于一座新兴的山区城市,对于一所年轻的基础教育学校,却是不平凡的四十年,艰苦奋斗的四十年,辉煌腾飞的四十年。我是十堰一中的退休老教师,见证了十堰一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到洋的跨越壮大过程。

十堰一中特级教师 熊良銋

(一)从无到有艰苦建校

十堰市依车而兴,十堰一中因市而建。十堰从无到有的建市过程,也就是十堰一中从无到有的建校过程。1969年为支持二汽建设,湖北省批准成立县级十堰市。1973年,为适应十堰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决定在六堰老虎沟创建六堰中学,即今日的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1981年秋,学校由老虎沟迁至五堰新校址,198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正式命名为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

在短短的四十年里,十堰一中先后两度建校,都是从无到有,真可谓是白手起家,中间还经历了一次举校搬迁,其艰苦程度不堪设想。在六堰老虎沟的八年草创时期,学校领导带领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夏天冒着暑热,冬天顶住严寒,在荒草坡上挖土填沟,平整屋基,添砖加瓦,先后建成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及师生食堂等。1979年起,开始谋划发展,扩大办学规模,在五堰北坡小沟另选新址,修建新校舍。副校长马武谦率领后勤一班人,奋战两三年,在烂石窖里展边拓界,削山垫洼,新建了一栋4层24间教室的教学楼,一栋办公楼,一个学生食堂兼礼堂。随后,修建了水塔、学生宿舍楼和5栋教职工宿舍楼,解决了师生的学习场所工作和舒适生活等问题。

在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后,学校又狠抓配套设施的兴修,开展绿色园林学校的建设。1985年初,学校以8万元基建经费,向地方政府征得板沟水塘以上10余亩山地,建起了运动场。1991年建成了标准化的科技楼和图书馆。1996年建成了现代化的体育馆。1998年,在后山边增修了4栋高知楼,解决了56户老教师的住房问题。2001年高一高二学生公寓和食堂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对原高一高二教学楼和行政办公楼进行了翻新重建,完善了计算机室,新建了学术报告厅。2007年高三部完整的教学、办公和生活用房竣工,矗立在东校区的大门口内。与此同时,新建了一栋17层的教职工宿舍楼,解决了部分骨干教师的住房问题。2009年开辟了科技文化园和世纪风电视台,并对校内启航大道等几条道路进行规范命名。2010年学校对大操场进行了扩建升级,建起了乒乓球馆、网球馆、篮球场、塑胶足球场场和观礼台。

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创业和规划建设,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校园环境得到了可观的优化。校园面积扩展到210亩,总建筑面积58000m2。教育教学设施装备完善,生活及文体活动条件优越,拥有标准化的科技楼、理、化、生实验室、学生公寓、师生大食堂、现代化体育馆和占地25000m2的田径运动场。图书馆藏书近14万册,是全市、全省地市州中唯一的一所达标图书馆。

(二)从小到大打造名牌

十堰一中从1973年创办起到现在的四十年间,学校规模比初创时期翻了20番,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成长过程。建校第一年开始招生,共招4个教学班,高中初中各两个班,学生210人,学制均为二年。一九七四年扩大到15个教学班,教职工86人,其中专职教师66人,初高中学生共计756人。一九八一年迁入新校址之后,全校有教学班17个,教职工110多人,初高中学生共计930人。现在学校有69个高中教学班,学生4200余人。

要把学校办成明星学校,打造名牌,不仅要扩大办学规模,更重要的是,必须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上级学校输送大批品学兼优的合格新生,向社会输送大批有文化有专长的技术人才。为此,十堰一中党委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一方面,从1984年开始,学校非常注意引进各学科优秀教师,并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解除后顾之忧,留住各类人才,不断充实壮大教师队伍。校长黄玉卿求贤若渴,深知人才兴校的重要。为了到外地去招揽人才,到外单位去挖潜招贤,他不但向上级主管部门动情申要输入新鲜血液,还亲自去名牌大学选拔高材生来校任教,重点培养,又亲自到有经验的各学科把关教师单位登门拜望,亲自开车去迎接他们到校安置。到目前为止,全校在岗教职工267人,其中专任教师212人,特级教师9人,高级教师100人,中级教师44人,研究生学历39人,另有省、市级教育教学学会正副理事长25人。十堰一中已成为十堰市教改、教研和教学实践的前沿阵地。

另一方面,狠抓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生共进、全面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和谐发展的学校,做学生欢迎的教师,育祖国建设的栋梁。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王杰校长响亮提出:爱岗敬业作良师、实现人生价值,勤学苦练成良才、建设文明中华。如今的十堰一中,校风严正,教风笃实,学风奋发,形成了三大特点:一是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为年轻教师搭建了脱颖而出的平台。二是分区教学,学校在改造高一高二教学区(西区)基础上,新建立了高三年级教学区(东区),为师生创设了清静、优雅、舒适的教学生活环境。三是半封闭式管理,保证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和人身安全,同时又为走读生提供了方便。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堰一中已是全国百强中学、国家级绿色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省级示范中学、省级文明单位。随着办学品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升学率在鄂西北名列前茅,十堰一中成立广大学子和家长心目中向往的学校。

(三)从土到洋走向世界

在教学手段方面,十堰一中有一个从土到洋的转化优化进化的过程。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法,是传授知识和吸取知识的根本途径,必须常抓不懈。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鼓励教师土法上马,自制教具,自编乡土教材,自主完成演示实验,这在起始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手段也在逐渐优化。以英语学科的教学为例,最能体现并说明这个优化过程。从建校初期开始,谭世雄校长就一直与英语组的教师一起,认真学习教纲考纲,仔细研究教法学法等问题,广泛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了解决英语的听力教学,他不辞劳苦,四处奔忙,因陋就简,想方设法,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最早的英语教具是自制英语字母音标卡片,使用转盘录音带,机箱庞大笨重,上下课携带很不方便。1983年秋,开始有日本三洋便携式收录机,放磁带声音清晰效果好。1990年,学校从武汉购回语音室的全套设备,学生可以在语音室进行双向会话训练。进入二十一世纪,校园里教室内都安装了英语听力广播,完全现代化了。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生活,英语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主要有英语小黑板、英语广播、英语手抄报、英语歌咏比赛、英语能力和知识竞赛、英语角等。(1)英语每日一练小黑板,规范答题格式,点拨答题思路,很受学生欢迎。小黑板由陈兆雄老师负责主持,每次一句英语,以标准化题目形式出现,附有答案和简要评析,分初中版和高中版,每学期各出50期。(2)英语广播,要求播音员发音纯正,口语流利,组织学生收听,训练听力。广播由学校报考英语专业的学生轮流担任播音员,广播材料有短小精悍的外国故事,也有本校学生的优秀习作,每周播音3次,每次约10分钟。(3)英语角,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会话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每周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内举行,每次一小时,每周六晚上到十堰市图书馆广场活动,每晚两小时,主要是英语教师和学生用英语自由对话,有时邀请外国朋友参加。1991年秋,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邀请加拿大籍教师jenkins和小朋友jeffery来学校给全体学生做演讲,随后又在校园里进行英语角会话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此同时,在认真分析了英语高考试题难度逐年增大的趋势以后,英语组在教学中先后摸索并开展了英语高难度总复习法、拉锯式总复习法和高考总复习中的素质教育等研讨,十堰一中的英语高考成绩在本地区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教学科研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快了人才后备军的培养。十堰一中是实现成才梦想的摇篮,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直升机。2007年3月,经国家环保总局筛选、瑞典大使馆确认,十堰一中和华师一附中,同时成为全省仅有的两所中瑞合作的环境小硕士项目试点学校。

本期推荐新闻
关于我们网站团队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秦楚网(10yan.com)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十堰日报社 
编辑部:0719-8118833 广告部:0719-8118988 技术部:0719-8616541 
推荐显示设置:1024像素*768像素